淳安千岛湖传媒中心-ag凯发旗舰厅

互联网时代,新闻人才该如何培养?
  发布时间:2018-07-02 13:55:00   

导读:这几天,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学生的专业选择也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新闻传播学一直是“炙手可热”的文科专业之一,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的式微,让这一热门专业也面临转型的重重困境。互联网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人才,新闻专业人才又该如何培养?“看传媒”摘编转发人民网最近两篇对传媒院校教授和院长的专访,供大家参考。

张辉锋:理论研究要为实践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传媒行业吸引着不少年轻人的目光,但如果想进入新闻学院学习的话,首要就要对相关专业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论收入,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不见得特别高,但相对来说却比较辛苦;而另一方面,新闻学专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除了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如采写编评和出镜报道等之外,学生的知识结构得是一个“拼盘”,各学科要有所涉猎,知识上更应该是一个杂家,而非专家。

新闻从业者的社会接触面广,会和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经过这样的历练,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社会经验都会比较富足,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在职业生涯最初阶段有过这样的锻炼,将来即使不从事新闻行业,也能为做其他行业打下一个好基础。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传媒行业的实践变了,操作方法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学校教育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做出改变。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新闻传播专业虽然招生的时候也招理科生,但是从老师到学生主要还是人文社科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社科知识背景的老师能不能教学生技术,人文社科知识背景的学生能不能学得懂技术,这些构成了教学中面临的巨大挑战。而针对传媒实践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如引进计算机等理工学科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与社会上的互联网、计算机企业、实验室以及传媒的新媒体技术部门等合作,共同研发技术、课程等。此外,还会定期聘请国际一流的学者专家,给师生开设传媒技术前沿的讲座等。在张辉锋看来,新闻学的教学和研究必须高度关注实践,对实践发展中的前沿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做理论研究,最高甚至唯一的理由就是为实践服务。用理论去分析实践,找出内在规律,最终还是要为实践服务。

孙瑞祥:新闻传播教育的基本属性没有变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瑞祥

今年正值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开启10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40周年。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高等教育承担着怎样的使命,应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人才队伍建设,他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习近平新闻人才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方针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不断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为党所需为党所用的全媒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近年来,新闻传播教育变革之声不绝于耳,既振奋人心又令人揪心。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具有内在同一性,新闻传播教育既要适应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当下需求,也要引领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新闻传播教育既要思变求新,又要强基固本,要在变革中有定力,在坚持中有创新。

必须看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传播技术手段在变,但新闻传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双重属性没有变。前者培养新闻职业人才,后者塑造公民完善人格。大学要培养“准传媒人”独立思考之素养、家国情怀之责任、批判质疑之勇气、创新实践之意识,培养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理想。

来源:林露:《人大教授张辉锋:互联网时代,新闻人才培养面临重重挑战》;唐玉洁、陶建:《孙瑞祥:适应媒体融合趋势 培养全媒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人民网

  来源:“看传媒”公众号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姜智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