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ag凯发旗舰厅的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余利归
搜集淳安先贤文集,发现1997年北京出版社《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一辑第六册有青溪吴希哲著《麟旨明微》十二卷,系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影印本。由于时空与语境不同,现在阅读此书有些困难,笔者参照胡安国《春秋传》、冯梦龙《麟经指月》等书,读了两个多月,才对吴希哲《麟旨明微》有了初步认知和粗浅理解,不揣谫陋,在此作一介绍和推荐。
作者青溪吴希哲
青溪即淳安。吴希哲,是明朝淳安云村人。云村在今鼓山工业园区“鼓山塘”公园处。即其先祖定居云村,人才辈出,仅进士就有十余人,人称“进士村”。
据淳安旧志及《云峰吴氏宗谱》,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吴党由湖州归安县射村来淳贸易,卜居淳东石村,为迁淳始祖。南宋时,七世吴珏自石村迁杜塘。至十一世吴宏自杜塘迁云村上庄。十二世吴经自杜塘家羡阳(杨村),宋末元初,十三世吴仁甫也迁居云村溪南。吴希哲为吴仁甫后裔,已是二十三世。
吴希哲曾祖吴铎,祖吴文灏,生三子一松、一柏、一栋。父吴一栋,字德材,号礎臣,生于嘉靖戊午七月,卒于万历甲寅十一月,享年五十七,娶洒川邵恩荣女,生于隆庆丁卯十二月,卒于顺治庚寅六月,享年八十四,生子三希哲、希智、希敏,希智继一松,女一适沙南方用宾。
吴希哲,字睿卿,号嵩轮。生于万历十四年丙戍(1586年)十二月廿七,治《春秋》,邑廩生。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42岁中浙江乡试举人。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登陈于泰榜进士,为三甲一百八十三名,时年46岁,观政吏部。
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除广东惠州府推官,谳囚明允,多所平反。
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分典本省文武乡试同考官,两元皆出其门。据广东通志,是年文科解元为陈学铨。
惠州山寇海盗屡发。道府重吴希哲之才,先是让吴希哲剿灭九连山寇。吴希哲设奇制胜,斩杀山寇头目陈万钟、凌秀,数万寇众悉令解散归农。吴希哲提出方略,建设连平镇,平墈下三城,为四省保障。朝廷旌以银币,减俸行取,即拟另用。此时,又会海盗窃发。海寇刘香,诱掳惠、潮两道暨二参戎(文武官员),进逼潮城。吴希哲再次受命,兼摄道府四篆,应命启行,配合闽帅摩锐(福建官兵),在田尾(汕尾),焚烧海寇船舰,刘香死于炮下,其他未溺死海寇就擒。吴希哲因此“两奉旨优擢”。
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应聘江右省试,即为江西乡试同考官,鉴拔得人。
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吴希哲秩满内召,受敕文林郎。
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赴京,经皇帝策问,擢任刑科给事中(人称谏议,即谏官)。吴希哲,条陈时事,纠弹权贵十余人,又上疏请恩停刑,力保官员。
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由于边境战事纷纷,吴希哲被派往“浙直”(江浙及东南地区)督理军需兵饷。吴希哲到任,科墨吏,裕国计,纾民生,得到浙直各地称赞,称为东南福星。由此升迁吏科都给事中,掌计典(官吏考绩),转太常寺少卿(载宗谱,疑是南明事)。作为谏官,多有参摘,既疏救和保护一批人,也得罪一批人,遭到诬告。崇祯十四年辛己(1641年)“移忠还孝”,陈情回乡终养老母,居家四载。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十一月,补工科。疏请淳安绢赋折色定例,淳人德之,拟于社学为之建祠,吴希哲拒绝,便改建为高山书院,为之立碑。是年,明朝灭亡。
南明小朝廷南奔,征书屡贲。次年为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屡改户科、工科左给事中,三月,升吏部都给事中(都谏)。(见《明季南略》)吴希哲以母老固辞。家居十余年。于清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十一月十二日终于家,享年七十二,葬县东洒川。威坪黄金里现存顺治十四年冬仲吴希哲撰《重建湖山庵记》碑,可谓其绝笔。清朝崇祀府县乡贤祠。
吴希哲,娶沙南方惟明女,生子四人杰、人昌、人望、人征,女二,长适贤溪增生方虞风,次适建德戴东明子茂蓉。
据旧县志,吴希哲著述有《云起堂集》十六卷,《春秋明微》(墓志铭作《麟旨明微》)二十四卷,《删评二十一史》、《连年方略》、《明允录》。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吴希哲《云起堂集》。
吴希哲写的《麟旨明微》
以前人们读书,主要是读四书五经。四书主要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主要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书包含治国大略、封建伦理、经济理财、军事武略、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微言大义。参加科举(选举)考试,这些书都是必读的,但考试时,四书是公共课目,五经是选考课目。考试时考生按五经分房(考场)考试,各有房考官(房师)。因考生在五经方面侧重不同,所以我们在方志或宗谱中,会看到一些举人、进士生平介绍中有“治易”“治书”“治春秋”等记载。淳安先达在学习四书五经过程中,往往将学习心得撰著成书。宋代钱时就著有《周易释传》《尚书演义》《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状元方逢辰也著有《易外传》《尚书释传》《学庸注》。吴希哲“治春秋”,《麟旨明微》就是其治春秋的成果。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诸侯国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涉及鲁国十二个国君,纵跨二百四十二年。它不仅记载鲁国之事,还包括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及华夏夷狄大小各国之事,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史。《春秋》在记载史事时,运用不同书法(笔法),寓褒贬礼义于其中,以垂后戒。后人称为“春秋笔法”。也因此,后世将孔子《春秋》称作经,而不称作史。历代儒家通过传注疏,对《春秋》经予以阐发,如《春秋左传》《公羊传》《春秋胡氏传》等都是此类,这些也“治春秋”必读书目。
《春秋》结束于鲁哀公十四年。这一年,鲁国一个车夫捕获一头麒麟,这是祥瑞之兆。但孔子前往查看时,这头麒麟却死去了,孔子十分悲伤,从此停止著书。为此,后人把《春秋》称作“麟经”。吴希哲《麟旨明微》就是《春秋明微》,是阐述《春秋》微言大义之书。
关于吴希哲《麟旨明微》,同期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二十九有《麟旨明微序》一篇,清代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七有罗喻义序一篇,两相对照,文字语气多有类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则只有吴门张我城一篇,落款时间为崇祯辛己壮月,即崇祯十四年,故称为崇祯刻本。
张我城,字德仲,长洲(苏州)人,万历进士、广西按察副使张文奇次子,早年习《春秋》,明末苏州一带图书市场上的活跃人物,较(校)刻了多部《春秋》疏义。吴希哲督理浙直饷务,曾到苏州,大概由此两人相识相知。张我城在序中说到刊订本书之缘由,写道:“睿卿吴先生,家学渊源……盖先生自束发受经……编绝笔焚于此中者殆二十余年,而勒成是书,先生身为余言手录凡数过,驱思入理,如编丝入扣,工良心苦,具见指归矣。昔岁先生董饷吴门,催科无扰,国计自饶,已而下交捐故,格枉輶轩,出此授余……属予以参订之役……今读先生是编,间有相悦以解者,恍如从梦寐中逢故人,说旧话,予昔有怀先生能携之以出若予之所,未及怀而先生之蚕丛自辟者,不啻暗室一灯,其启牗后人功又宁在禹下哉。先生性至孝友敬,事母夫人尤笃……怡然乐天伦真乐,诚堪诵服抑仰矣。若其质心笃行,朗怀炤物,莫大之猷行在旂尝社稷者,请出是编而一一印之,非有深思则微之境不能历,非有大力则微之功不能收,非有实学则微之全理不能致,非有雄才则微之勋业不能竖。”充分肯定了吴希哲的人品和文品。通读全书,行文之间多有“张德仲曰”,可证张我城参订之功。
吴希哲《麟旨明微》共十二卷,与孔子《春秋》记载的鲁国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二国君对应。这是大框架。每卷卷首署明著校人氏,正文以纪年为序,按年就有关人物事件及书法(笔法)予以阐发。
细读正文,本书是针对学子科场制义(作文)而作,是一本科举考试备考指南。明朝《春秋》考试以胡安国《春秋传》为宗,所以本书也以胡安国《春秋传》为行文依据,文中不断提到胡氏、安国及康侯。所出之题,取之《春秋》经文外,多取之胡氏传。但不限于此,行文中有主汪注、许注等注疏,也提及“冯云”“钱先生”,即冯梦龙、钱谦益,还有“丙戌墨”“癸丑墨”,即明朝科试墨卷(真卷),说明吴希哲在解经阐义方面采用资料极为广泛。
具休到各部分,有详有略。详者大致分为三层结构。先是拟题,取《春秋》经文或胡氏传,截取其中几字拟定题目,有单题,合题。二是破题,即根据对题目的理解,概括出题意。第三层则是作者根据传意及书法或自己的理解展开诠注讲解。这一层里面,有些讲述如何审题、辨题,有些讲述如何写作的方法,包括起承转收各环节。此外,还有对旧题旧说的评述,有肯定,有反思。偶尔也有吴希哲本人的一些困惑,或解经解题豁然开朗的感叹。略者只有拟题和提示。
阅读本书,对我们来说存在不少困难,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需要辨识题型。科举考试往往不会完整开列整段经文或传文,拟题都只抽取几个字作为提示。本书也是如此。只有对照或默记经文、传文原貌,才能识题、辨题和审题。其中题型分类不同,有经题、传题,单题、合比题,截题、全题,意题、借题,正题、附题,还有冠冕题、脱母题等等。二是需要理解破题,这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概括主要观点或中心思想。考生要揣摩考官命题真实意图,结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简要的文字概括出题目所包含的褒贬礼义。三是需要掌握八股文写作要领。破题之后,要解经文,断是非,辨疑难,辨书法,弄清楚何为案(事实依据),何为断(结论),再展开论述,将题中包含的善恶礼义褒贬之意,即经义、传义发挥明白。这些论述发挥要按照八股文的要求进行写作。从本书看,写作要分清本股、比股,几层意思,几个段落,要考虑起承转收,要写出圣贤口气,多数题目要运用对偶排比。
通读全书,校订刊印似有些粗陋。一是纪年标示列缺,不易分别。二是正文中有三四处不连接,文不对题。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本书成为四库未收书目。然而,本书作为淳安先贤撰著留存古籍,是为先贤业治《春秋》的明证之一,尤其是其以科举考试指南形式留传,别具特色,有助于我们了解明朝科举制度及科举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叶青 姜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