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江海一年间——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 -ag凯发旗舰厅

>>

您当前的位置: 国内新闻 > 时政要闻
潮起江海一年间——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9-11-04 08:54:03

新华社上海11月3日电

这是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重大举措——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块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从此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

这是引领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有力有序有效地推动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落地生根,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对全国的示范引领效应不断增强。

东南形胜,今更胜昔。“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使之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一年来,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在长三角古老而年轻的35.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在中国经济的大海中激发起更为澎湃的浪潮。

潮生东海,江南盛景今胜昔

太浦河北岸,坐落着江苏苏州吴江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的青石村。金秋时节,走进青石村,除了金黄的稻田,还可以看到一片片已清空的平地。一旁的展示牌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这片土地上曾经林立的76个铸件、纺织和五金小厂房,已全部拆迁搬走。

汾湖高新区,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组成部分。一条流经这里的太浦河,串联起太湖和黄浦江两大水系,两岸分布着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三个行政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老百姓们比邻而居、隔水相望,自古以来文化相通、人缘相亲、发展相融。但在过去,行政区划的分割却给这里带来“断头路”“邻避效应”“三不管”等种种问题。

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协同推进城市群建设,从而使长三角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龙头,近四十年来有关各方一直进行着一体化的探索:

早在1982年,国务院就决定建立上海经济区,包括当时的苏锡常和杭嘉湖等地。

199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包括长三角15个城市。

2005年12月,首次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2008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扩容”,安徽省领导应邀出席会议。

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合肥、芜湖等8个城市正式纳入。

2018年初,由三省一市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挂牌成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随之发布。


一艘货轮停靠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2018年6月1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长三角一体化真正按下了“快进键”。这块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开放热土,迎来了国家政策的高度聚焦。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6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上海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讨论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全国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根据中央赋予的“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长三角将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担起更重要的使命。


大学生在安徽淮南市大数据展示中心参观,了解大数据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7月9日摄)。 新华社发(陈彬摄)

春潮涌动,宏伟蓝图谱新篇

长三角一体化是大局所需、大势所趋,是中国对内对外开放的一步“先手棋”。穿行今天的长三角,三省一市推动一体化发展的意愿空前高涨,行动空前统一。

——推动一体化发展,从共识逐步变成现实。

“要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在上海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上海要牢牢把握“一盘棋”的实践要求,与苏浙皖三省深化分工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把各自优势变为区域优势,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既要努力拉长长板,更要积极贡献长板,为其他地区发展赋能提速,解答好‘1 3>4’这道题。”

江苏、浙江、安徽也纷纷出台了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江苏提出,要重点推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和省内全域的“六个一体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浙江发布了《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动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并结合浙江实际,启动实施高水平建设大湾区、高标准建设大通道、高起点发展数字经济、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等九项重点任务。

根据《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苏浙,扬皖所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放枢纽。

——各类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成为检验一体化成色的试金石。

今年5月,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在芜湖举办。来自上海的天马望远镜、c919大飞机,来自浙江的类脑计算芯片、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来自江苏的中国南极天文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来自安徽的同步辐射加速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一大批代表长三角乃至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大国重器”首次亮相。

长三角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总部位于江苏盐城的悦达集团与上海的华人运通公司在股权与生产制造上深度合作,华人运通研发的新一代智捷交通“智路”系统在盐城开通,充满未来感的高端智能汽车的量产定型车已于今年年中惊艳亮相,并将在盐城生产,预计整车将在2020年至2021年左右推向市场。“我们的合作充分利用了上海的人才、资金优势和江苏的制造、成本优势,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创造。”江苏悦达集团董事局主席王连春说。


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沙盘前,参观者听取建设规划(8月13日摄)。 g60科创走廊是利用长三角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高校科研机构集中等特点打造的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将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g60科创走廊建设进展顺利,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优化营商环境等改革举措加强系统集成……长三角科创元素流动更通畅、产业融合加速度,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高质量一体化的长三角,生态绿色成为主基调。

一条南北走向的施家堰,东岸是上海、西岸是浙江。这样的浙沪界河,仅在浙江嘉善县与上海金山区之间就有34条。此前河道保洁等工作曾经是“各扫门前雪”,甚至还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空白地带。

“现在好了,管理范围和责任都明确了。”让毗邻施家堰的嘉善姚庄镇清凉村村委会主任王伟强放下心的是两地合作迈出的新步伐。今年3月,嘉善县水利局与金山区水务局签订备忘录,正式建立毗邻地区界河保洁合作机制:两地成立交界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联席工作领导小组,实现预警预报、处置协商、信息互通。

环境保护、生态发展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更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必要保障。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港口排放控制区已提前全面使用0.5%以下低硫油,实施了《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水质预警联动方案》,联合制定实施《2019年度长三角地区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计划》,水环境大数据平台共建共享不断加强。


这是合龙后的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4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勇立潮头,激发“强劲活跃增长极”

在约180个足球场大小的宽阔厂房里,一块块巨大的玻璃基板在全自动生产线上缓缓流动,被切割、制作成用于65英寸、75英寸乃至更大尺寸电视的液晶屏幕……这是记者日前在安徽合肥京东方公司看到的场景。

“我们已经在全球显示领域成为领跑者!”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张羽介绍,公司新投产不久的全球最先进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拉动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屏供应商。而背靠长三角,强大的上游供应链与下游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今年9月,在江苏无锡,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一期正式投产,规划月产能4万片,工艺技术平台覆盖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家居、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应用领域。

据悉,这是长三角一体化联动沪苏两地的重大产业项目。着眼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大局,上海市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将华虹项目落户无锡。而在去年11月刚刚成立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今年以来已吸引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的6家前来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中国芯片设计企业10强中有3家前来设立总部、3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在芯片设计领域拥有100多项国内领先产品。

全球化视野,一体化布局。如今长三角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区域,产业迎来爆发性增长,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一体化的新优势,帮助长三角一些因外部经济下行遭遇困难的地区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在以外资和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市江苏苏州,如今加大力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医药“四大先导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设外商投资项目475个,新增注册外资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1.1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6%,利用外资实现逆势增长。

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安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设施、浙江量子精密测量大科学装置……长三角地区聚集着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去年以来一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大科学工程启动建设,将成为科学界与产业界开展综合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超级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头动力”。

“抱团”迸发能量,变革打通新路。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龙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年来,经济发展更显强劲活跃——

今年前三季度,沪苏浙皖一市三省gdp增速全部达到6%以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其中安徽同比增长7.8%,增速居全国前列;江苏、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分别同比增长6.4%和6.6%,对全国拉动作用明显。

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长三角经济表现出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底气,政府财政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均保持稳中有进的较高增速。其中浙江、安徽的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8%、6.1%,沪苏浙皖的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8.2%、8.7%、9.0%和9.2%以上。


7月22日,首批25只科创板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科创板正式开市。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钱袋子更鼓了,长三角地区的转型升级也取得新成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各地都表现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点”:

——上海的“三产龙头”地位进一步强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实现了8.9%的较快增长。科创板于今年6月正式开板,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先行先试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大力提升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等被写入新片区总体方案,带动了一大批金融机构抢滩。

——作为全国顶尖的工业大省,江苏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回升势头明显。分行业看,江苏工业增加值排名前10的行业中,8个实现同比增长,3个增速比上半年有不同程度回升。

——作为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大省,浙江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推动城市、教育、医疗、交通、文旅等十大应用场景数字化转型,目标到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达4万亿元以上,占gdp55%以上。

——作为全国新兴的工业和科技大省,安徽融入长三角后不仅经济增长加快且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2%,全省gdp中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0.4个百分点。

“长三角禀赋优越、基础雄厚,发展的出路在于高质量一体化,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才能更上一层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剑认为,打破行政与区域壁垒,提升资源的高效配置整合,通过产业协同与能级提升做大经济规模,是长三角一年来良好势头的“发展密码”和下一步继续改革的方向。

扬帆逐潮,打好全球竞合“团体赛”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乘着区域一体化的东风,连江通海的长三角,正以“抱团”之势,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今年9月,随着中方资金出境并与韩方完成股权交割,总部位于扬州的亚威股份,战略性投资韩国lis公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与lis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lis拥有面板行业领先的柔性oled激光加工技术,由此亚威股份实现显示面板、新能源、消费电子等高端精密激光加工设备的国产化。

这是在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的全程参与帮助下高效推进的一起跨境并购。今年4月,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于苏州工业园区揭牌,陆续推进长三角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布局,提升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水平,以率先形成高水平“引进来”和 “走出去”并举的双向开放格局。6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园区联盟成立,依托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搭建海内外投资合作新桥梁,协助企业抱团“走出去”、将海外技术“引进来”,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长三角产业集群,成为其重要目标。

随着我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在联动中国广阔市场的长三角,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了就不想走”“在这里,为世界”。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一角(10月24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从在上海临港奠基到预备生产,特斯拉超级工厂只花了10个月的时间,这也是我国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后第一家外商独资车厂。9月初,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挂牌当天,32个新项目签约落地。位列其中的金光集团已在苏州深耕20多年,集团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跨界升级,在这里打造金光科技产业园,还要与苏州工业园区一起去印尼,打造中国-印尼‘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园。”

合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折射了长三角吸引全球资源的底气和高水平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追求。

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中国排名再次大幅上升15位,位列第31位。作为中国重要的样本城市,长三角龙头上海,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营商环境评价对标改革,在办理建筑许可、保护中小投资者、办理破产、跨境贸易、纳税等指标的全球排名上均有显著提升。执行合同、获得电力、开办企业、财产登记、保护中小投资者等5个指标均进入全球前30名。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当前的长三角,正以全球视野,审视、思考、建立区域协调新机制,集聚全球资源要素,并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资源共享,提升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江苏太仓博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运输产品(10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长三角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专注于高端汽车电子零部件研发制造的宁波均胜集团,通过海外并购转型升级,海外销售收入占比超七成。长三角的一批传统企业,也纷纷通过增设海外生产基地和海外仓等方式,主动重构生产链、供应链、物流链,带动产业提质增效。


外国留学生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参观(10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一个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依托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一个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国声谷正在安徽合肥加速崛起。放眼长三角,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革新,“智造”产业链在长三角协同共塑,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正阔步壮大。

随着铁路、机场、港口集群的建设完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呼之欲出。2018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中,长三角港口占据5席,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分列第一和第三位;2018年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中国占据7席,长三角港口占据3席,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和苏州港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和第七位。 “未来,长三角各城市将各展所长、和而不同,打好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团体赛’。”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长三角乃至中国发展被寄予更多新期望。在10月20日举行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三十一次会议上,银瑞达董事会主席雅各布·瓦伦贝里提出,长三角未来能够成为区域与国际合作的“灯塔”,不仅在于这一地区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发展成熟的核心产业、对外资定位的广泛认可以及富裕的市民生活,也在于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这是长三角向世界展示中国既有和崭新的竞争力优势”。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做好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一个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正在中国东部冉冉升起。

  来源: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满萍


视频新闻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
淳安发布

淳安发布

视界千岛湖

视界千岛湖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