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ag凯发旗舰厅的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上田村的“十八般武艺”在文化广场亮相,吸引村民前来观看。拍友 孙建军 摄
浙江在线杭州1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遥 区委报道组 张伟星)“我们村建文化礼堂啦!”这些年,说起农村文化礼堂,浙江人总是充满自豪。这一浙江创新的乡村文化地标,已经成为燎原的星火,照亮浙江乡野大地。
走进浙江乡村,要找文化礼堂,用不着导航,靠眼睛和耳朵就行。太阳下山时,你走到村里,那灯光最亮堂的地方,那欢声笑语最集中的地方,一定是村里的文化礼堂。
2012年底,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建起我省首家文化礼堂。2013年3月,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上田村召开,决定全面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经过6年多的建设,现如今,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的数量已超过1.1万余家。
上田村为什么成为我省农村文化礼堂的发源地,上田村的文化礼堂建设又有什么特别之处?近日,我们走进上田,一起探访感受文化礼堂的勃勃生机。
树起金招牌
“全省第一家文化礼堂,怎么就落户这里了?”
从临安区政府出发,驱车前往上田村,大约20分钟后,车子驶进一个山脚。一路上坡,便到了上田村界内。
上田村党支部书记潘曙龙一早就等在文化礼堂旁。“快进来看看,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礼堂!”
上田村文化礼堂,不是一幢单独的房子,而是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群。没有潘曙龙做向导,还真摸不清门道。“我小时候村里基本上都是徽派建筑,后来慢慢消失了。”潘曙龙说,恢复徽派建筑就是找寻老底子的味道,让年长的村民能够回味从前,也让年轻人了解和传承上田文化。
文化礼堂最中间的位置是村文化广场,旁边依次坐落着乡治馆、荣誉室等。东边的一片建筑则囊括了剧场、文武馆、文昌阁等,来回走一趟,少说也要七八分钟。“室内部分有2700多平方米,室外广场有上千平方米。”说起文化礼堂,潘曙龙如数家珍。“下雨了,村民想要有更大的室内活动场所;放假了,小孩子要有地方可去……我们就边想边建,慢慢把各种功能都整合进来。”
看着功能强大的文化礼堂,我们不禁好奇:论经济,上田村算不上特别强;论规模,上田也不是特别大。全省第一家文化礼堂这个“金字招牌”,怎么就落在了上田呢?说到这些,潘曙龙也直呼没想到,并向我们揭开了一段“家丑”——
清康熙年间,吴越王钱镠后裔迁徙至上田村,这里便成为钱氏宗脉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庄之一。然而,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上田村,当年却没什么好名声,是板桥镇里出了名的“脏乱差”,人称“有女不嫁上田郎,旧房泥路满天灰。”
2005年,在外面做运输生意的潘曙龙回村任职。他认为要改变村里的现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根本上扭转村民的观念。于是,他决定从文化入手,重新捡起传统文化这块招牌。
于是,他和村里的文化人一起翻开家谱,梳理上田村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渊源,搜集村里的文化遗存。好不容易有了不少成果,才发现村里根本没有地方来陈列、展示这些“宝贝”。“总不能菜都要出锅了,才发现连个盘子都没有吧!”潘曙龙这才回过神来,牵头建设了村文化广场和特色农业展陈馆。“喏,这个就是当年的特色农业展陈馆,后来成了文化礼堂最早的多功能室。”潘曙龙指着不远处的一间屋子说。
当时只道是平常。潘曙龙怎么也不会想到,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最后竟能长成一片繁茂森林。
2012年,为了满足群众越来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临安提出建设“文化礼堂”。已经建成不少文化设施的上田村,理所当然成了首批试点村。当年12月,经过改建,上田村文化礼堂露出真容,宽敞的文化广场加上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多功能活动室,引得村民纷至沓来。
墙内开花墙外香。2013年3月,小小的上田村,迎来了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那一年,上田成了文化礼堂建设的模板,接待了全省几乎每一个县(市、区)的考察团,文化礼堂也边运营边扩大,慢慢把各种功能都整合了进来。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2013年起,“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连年被写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省里还相继出台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标准等文件,成立了省市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利用农村各类建设项目资金。100家、1000家、1万家……截至目前,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数量已经超过1.1万家,遍布乡野大地,点点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捎着家常味、带着泥土气的文化礼堂,已成为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
聚成一股劲
“一身好本领,当然要派上好用场。”
“走,去书法创作室看看!村书法协会的几位老师专程过来,正在给村民送春联呢!”潘曙龙带着我们穿过清风议事廊,前往书法创作室。议事廊顶悬挂着一张张牌匾,上面刻画着上田家训,在潜移默化中给全村注入了好家风。
还没迈进书法创作室,先闻到浓浓墨香。屋子里站满了人,地上晾着一幅幅刚写好的大红春联。只见七八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围在一张大木桌子前挥毫泼墨。“胡老师,给我写一幅!”“钱老师,我横批还没有!”村民喜气洋洋的“订单”接踵而至。
74岁的胡成英,一直喜欢书法。退休后,他回到村里,遇到了比自己年长10岁的钱万盛。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常聚在一起写字。文化礼堂建成后,大家有了固定的习字场所,队伍也越来越大。为此,村里成立书法协会,吸引了140多名会员。2013年,上田村被命名为“浙江书法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如今,这个30多平方米的书法创作室,成了大家雷打不动的聚会场所。每逢周二、周四中饭后,大家便聚集在此,交流最新作品。小到10来岁孩童,大到90多岁的老翁,都是座上客。每到暑假,这里还会聚满外来拜师学艺的孩子。
抬头望去,书法创作室的墙上,一幅幅风格各异的作品写的都是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如今的上田村,家家有家训,户户好家风。
听到我们的谈话,原本候在一旁请春联的村民李奇生坐不住了。“姑娘,你还没看过我们村的‘十八般武艺’吧?我小时候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过六谷耙,后来荒废了,全靠潘书记把大家重新聚了起来。现在,我们村武术队的名气可是响当当呢!”
原来,上田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是钱氏后裔,传承了钱王的“十八般武艺”,以姓氏为界,分为三大流派,谁也不服谁,还经常“芦山论剑”。芦山,是上田村的一处后山,“论剑”论着论着,就容易产生摩擦。
“村民们有一身好本领,当然要派上好用场。”潘曙龙觉得,武术不仅是上田村的招牌,更可成为把村民团结起来的纽带。“习武之人嘛,豪气干云,有什么矛盾是解不开的!”潘曙龙一点点谈、一点点磨,终于让各派之间多年的嫌隙一一冰释。对如何把武术文化发扬光大,大家也达成了共识,纷纷拿出各自的传家宝。“十八般武艺”重聚了,还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八般武艺”是什么?见我们正纳闷,李奇生带我们走进隔壁的文武馆。这里,记录着村庄“文以载道”“武以修身”的历史。
李奇生打开手机,向我们展示了一套精彩的照片。2018年,村里的“十八般武艺”武术队在磐安古茶场举行的“非遗薪传浙江传统体育展演展评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照片里,穿着黄色练功服的村民们,个个神采奕奕。
演好一台戏
“感觉站在台上,自己也是会发光的。”
跟着村里人边走边看,不知不觉间,已聊到华灯初上。外出的人回村了,上田村文化广场,也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候。
“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几个大字镶嵌在广场正中。远处的茶山上,“茶香竹海,文武上田”的标语映入眼帘,仿佛是上田的一张文化名片。
广场上,自动出现了几块“小方阵”。穿着黑黄色练功服的,是以李奇生为代表的武术团;被阿姨们团团围住的,是热情洋溢的村排舞队;远处,还有锻炼身体的老人、滑冰寻乐的小孩……
夜空中最闪亮的“明星”,当属村排舞队领队李萍。她的脚边放着便携音响,里面传出欢快而响亮的网络歌曲。只见她轻松地踏着节拍,迅速地变幻着手脚的动作,满场的阿姨都跟着她舞动着双手双脚。
“感觉站在台上,自己也是会发光的!”休息时,李萍跟我们聊了起来。她是村里的文艺骨干,还带出了一支30多人的舞蹈队伍。“今晚跳不跳?”“走!广场见!”她点开了村排舞队的微信群,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你看这广场上的场景,是不是和我们村歌里唱的一模一样?”说着说着,李萍不禁唱了起来,“古有桃花源,今有上田村。十里竹海似画廊,龙井茶香绕山岗。这厢练武术,那边习书画……”动听的村歌《美丽的上田我的家》,唱出今日上田美好景象。
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李奇生告诉我,这个村越来越漂亮了。“特别是这一年来,村庄真是大变样了。”
2018年,上田村投入500多万元资金,通过村庄整治等项目,修整村容村貌,扩建文化礼堂。但潘曙龙的新年愿景,才刚刚开始。
“吕总,你周末来讨论讨论我们上田的一台戏吧。”潘曙龙拨通电话。电话那头,是临安区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吕岗。上田村把乡村旅游打包给旅投公司经营,潘曙龙的一项任务,就是和旅投公司一起,把代表临安年俗风情的一场演出敲定下来。“你看我们村文武样样行,这台大戏,就由我们村民来演吧!”
“别的地方是村村有‘村晚’,我们村要天天有演出。”在由上世纪60年代的礼堂改建成的“上田客厅”吃着农家饭,我们一起畅谈着乡村的未来。
“上田客厅”负责人王红娟上菜时,总是笑眯眯的。询问缘由,她摊出了家底:上田客厅从2018年11月底开始营业,一个多月时间里,已经接待了近3000名游客。“今年,我信心蛮足的!”王红娟说。
吃过晚饭,已近21时。小山村的气温降到了5摄氏度。但文化广场上的灯光还没有熄灭,村文化礼堂依旧人气满满。我们跟潘曙龙、李奇生、李萍他们道了别,踏上归途。
通过文化礼堂建设来梳理村落文化、凝聚村民人心、振兴乡村经济——上田村的故事,正在我省万余家农村文化礼堂上演。回想最近两年时间里,我曾走过的近百家农村文化礼堂,可谓“村村有特色、家家有欢乐”,每一个都充满着欢声笑语,每一个都激荡着历史风韵,每一个都能让人写下回味无穷的新农村故事。
浙江在线记者(左)在钱万盛老师的指导下写字。 区委报道组 张伟星 摄
基层文化治理新探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陈野
建设文化浙江,基层文化是基础;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关键。农村文化礼堂扎根乡村大地,契合了农民的需求,传承乡土文脉,引领文明新风。它以科学理性的建设理念和精、准、新、实的工作方式,绘就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图景。
文化礼堂在以往农村文化设施重视文化娱乐的基础上,以“精神家园”的定位作了性质、功能的提升,担负起构建全体村民精神家园的重任。蓬勃开展的各种文娱、民俗、民艺、礼仪、好家风等活动,注重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推进节奏,从唱歌跳舞、观看表演的文娱活动,到涵养民间生活规范的礼仪活动,逐渐向更高层次的构建基层社会公序良俗、充实丰富村民精神世界推进,体现了日常生活养成的理念和路径。
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村民访谈,我们观察和认识到文化礼堂在既定的村民精神家园、村庄精神文化地标的建设成效之外,还呈现出开展乡村社会文化治理的深层次功能。所谓文化治理,是指以文化的理念、资源、平台、方式、路径,参与、介入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脉积淀深厚的中国乡村,尤其具有历史基础和条件优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在乡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上作出了走在前列的创新探索,以来自浙江乡村大地的社会实践,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上田村文化礼堂,是一个狭长的徽派建筑群。拍友 孙建军 摄
来源:
千岛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