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汉云
引言:我是淳中学子,也是淳中的园丁,淳中是我求学和工作过的双重母校,我情愫满怀、情结难解、情恩难忘。在母校80周年校庆时,我曾写了长篇纪实文章《教苑奇葩志存高远》作纪念。文章刊登在2009年12月的《淳安人》杂志上。据说,这期刊物的封面人物余的娜女士事先向发行部认购了3000本。她是威坪叶家人出嫁到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任了村党支部书记,是全国劳模,是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时正是全国人大开会时,她在会上人手一册赠送给代表们,这样,淳中的办学业绩也随之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的手中,传播到全国各地。
今年是母校九十华诞,我该写点什么来作纪念呢?想我母校,九十年来为国育才上十万(含初、高中毕业生),其中向上输送给国内名牌大学的新生也有成千上万(仅2019年,就向顶尖名牌大学输送近50名新生,其中北大2人、清华1人、浙大24人等);九十年中,从母校走出了像邵华泽、朱岗昆、方祖烈等这样高层次的老一辈国家栋梁之材,也走出了许多年轻的才俊之士,有的被美国名牌大学聘任为终身教授,有的是中组部公布的高级人才,有的是“学霸”式的科幻小学作家等;办学路上,春华秋实,屡创辉煌,被世人誉为“浙西山区教苑一奇葩”,成为淳安人民心目中一张引以自豪的金名片。母校亮点太多了,不胜倾述。考虑之后,还是将母校发展九十年中前世今生的各个办学节点用简练的“四字经”表述出来,呈献给每一位关注和关心淳安中学的读者鉴赏,以求教正。
一九二九,知县冯公,
兴学为要,淳中始降。
寄居东庙,与佛共堂,
筚路蓝缕,起步艰难。
抗战时期,日机轰炸,
辗转就读,师生志强。
建国初期,政府重教,
上天镜山,扩建校场。
一九五六,增设高中,
完全中学,民之所望。
一九六○,库区水漾,
搬迁排岭,重辟学苑。
一九六六,“文革”降临,
校名被改,学校重创。
一九七六,“四人帮”倒,
邓公主教,重见阳光。
一九八三,定为重高,
领头示范,不负众望。
一九八五,体制改革,
注入活力,指明方向。
一九九八,省级重点,
百强名校,质量至上。
二○○○,整体搬迁,
现代名校,屹立湖畔。
如今县委,破立决策,
淳中倾入,创新有望。
九秩历程,栉风沐雨,
志存高远,办学扬帆。
教育名片,百姓冀望,
满意教育,谱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