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新办[2005]20号 浙icp备05073341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杭工商淳广许2004001号
淳安县千岛湖传媒中心ag凯发旗舰厅的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络广告 0571-64831301
杭州网・千岛湖网 网络支持: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县社科联 胡炳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新时代基层工作中,如何科学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如何充分发挥基层特点和优势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值得基层党员干部深入思考。
一、基层意识形态工作薄弱点分析
近年来,通过考核检查、专项巡察等举措,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对照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和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一定程度存在“上严下宽”“层级递减”现象,有滞后性和薄弱点。
(一)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深刻理解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存在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局外人”思想。把意识形态工作看作是中央和省、市、县党委的事,认为它与基层普通党员干部联系不多、关系不大,往往袖手旁观。二是“软指标”思想。把意识形态工作片面看作“务虚”工作,认为它无非是读读文件、记记笔记,“用功久”“见效慢”,不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和明显工作政绩,不如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发展,倒可“一俊遮百丑”。三是“两张皮”现象。把意识形态工作看作是宣传部门的事、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和相关科室的事,因此不能主动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本部门、本岗位的业务工作有效结合。如鼓励村民种粮、养猪,是农业线上的工作,宣传干部不会主动去介入,业务干部也不会从意识形态层面去发动群众。这些看法导致工作打折扣,“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情况时有发生。
(二)内容还不够清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掌握不多、不深、不准,主要存在三种表现:一是无限扩大。认为意识形态是民族、国家的精气神,范围上很大、很广、很高,具体内容说不清、讲不明,有点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所以不知从何入手,陷于高谈阔论空对空。二是照本宣科。认为意识形态政治性太强,难以驾驭,面对基层党员干部,重点要培育哪些思想观念、解决哪些相关问题,思路不清,干脆照本宣科浮在面上。三是狭隘理解。认为意识形态仅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只要把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起来,就完成了意识形态工作,有时存在片面强调“线上”、忽略“线下”的问题,理解浅表化、简单化,重视技术层面要求,忽视思想层面根基。如基层不少干部弄不清意识形态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部分,还是宣传思想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部分。这些现象导致工作停留在口头、口号和舆情稳控上,不能形成系统的任务清单,具体落实的准确度还不够高。
(三)措施还不够有力。各级各地意识形态既有普遍规律性,又有各自特殊性,既要落实统一规定要求,也要反映实际设定自选动作。一是主动钻研缺乏。主观上不想抓、不会抓、不善抓,客观上缺乏持续细致的研究,工作起来被动稳控多、主动引导少,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落实机制有缺陷。二是深入理解缺乏。有的仅以宣传部门制定的年度考核细则为标准,台账、数字、次数、记录背后的深层次系统性要求把握不了,有台账但深度不够,综合性整体性不足,落实还不够到点到底。三是需求对接缺乏。有的只注重共性要求的落实,没有根据单位特点和员工思想实际,确定重点内容,创设有效载体,工作时有缺位。如面对少数干部“躺平”现象,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这些情况说明,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现有的一些措施与意识形态的工作特点还不够匹配。
(四)成效还不够突出。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既反映在自身工作,又体现在其它工作的推进中。一是阵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阵地管理使用还不够常态,部分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图书室等活动数量不多,人流量不够,吸引力不强,没有真正成为群众喜欢去的场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需提升。二是舆论引导未能及时深入。社会正能量的引导力还不够强,凝心聚力、铸魂育人工作不深,面对多元思潮、网络安全、社会舆情、消极情绪,说服能力、防范水平还没有游刃有余,多为事后应对。三是社会风尚未能标本兼治。社会良好风尚形成过程中,基层意识形态工作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撬动作用,不少问题的解决还是靠技术层面的强化管理,治表作用更明显,德治根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基层的国旗悬挂、升旗仪式还有不足,少数单位的国旗破旧不及时更换,少数企业国旗悬挂的位置不合适。同时,因为意识形态工作见效比较慢,又反向影响了基层党员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影响了良性循环的形成。
二、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四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不断加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更加团结巩固。但必须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不仅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统筹,更需基层党员干部落到实处,切实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切实维护党在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要认清“为什么”。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光靠硬实力。养精聚气凝神,与强身健体同样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个“事关”,从“党、国家和人民”三位一体高度,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党工作的重要地位。从目前情况看,基层党员干部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提升认识。
要深刻领会上级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党委(党组)和党员干部的应有之责、应负之责、应尽之责,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要求,以思想的自觉,增强行为的主动,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抓好基层意识形态工作。
要深刻把握实际需求。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基层,重点难点在基层,任务落实在基层。以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为抓手,能够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基层的自信与公信,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基层的认同度。因此,扎实做好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真正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心里,是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必须扛起的责任和使命。
要深刻认识工作规律。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状态。要真正意识到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形而上学的虚功,而是在基层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实务,对党的各项工作具有全局性影响。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旗帜、道路、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做细做实工作。
(二)要想清“抓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把凝聚人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还反复强调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内容要清晰,重点要突出,不能过于笼统抽象。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要用好公益广告阵地,全覆盖沉浸式宣传引导。要以“浙江有礼·淳风尚”活动为载体,大力普及“浙风十礼”,用培育“淳风尚”来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弘扬伟大“中国梦”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其最大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当前,重点是要用“共同富裕梦”和“生态特区梦”,来凝聚全县干部群众的力量。
鼓舞精神力量、增强工作干劲是重点。意识形态工作管头脑、管根本、管总的,具有根本性、系统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特征,贯穿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时代深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建设,应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努力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为了鼓舞干劲、弘扬正能量、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精神力量在推进伟大事业过程中的作用。“魅力千岛湖”的特殊情况和特别阶段,要求党员干部工作特别有干劲。
(三)要理清“怎么抓”。塑造人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意识形态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一举成功的短期突击,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工作。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旦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现大面积扭曲,继而理想信念崩塌、价值理念撕裂、道德观念滑坡,社会秩序必将失控。意识形态工作有其自身的特质,工作思路不清就会无从入手、大打折扣。
“内容”要抓正。意识形态工作针对的是“人民群众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信什么、说什么”的问题。群众在丰富多样的家庭环境和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看什么、听什么”决定了“想什么、信什么”,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是行动的总开关,“想什么、信什么”决定了“说什么”,同时也决定了“做什么”。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做好群众“看什么、听什么”的工作,引导群众“想该想的、信该信的、说该说的”,所以“看”和“听”的内容至关重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带头“看该看的、听该听的”,还要知道群众需要“看什么、听什么”,我们要送什么。
“导向”要抓强。在复杂多元的社会舆论场中,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紧握正面宣传的定海神针,聚焦社会向上向善的本质,客观展示发展进步的全貌。县级媒体,既要眼光向外,大力宣传推介工作亮点,增强吸引力;更要眼光向内,充分发挥凝聚合力、激励鼓劲作用,增强凝聚力和自信心。县融媒体中心,要优化栏目设计,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做强《焦点时分》《电视问政》《民情热线》等栏目,通过澄清谬误、明辨是非,针砭时弊、止恶扬善,努力焕发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积极营造向上向善、攻坚克难、平和理性的社会氛围与社会心态。
“机制”要抓实。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指出“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要健全基层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增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履职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基层党员干部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切实树立“抓意识形态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理念。要增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意识、分管领导直接责任意识、领导班子“一岗双责”意识,真正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
(四)要看清“关键点”。做好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实质和根本要义是在潜移默化、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争取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是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达成一致、形成契合、产生共鸣。要着力破解抓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方法措施有不足的问题,更好地把意识形态工作抓在手中。
用好阵地。“线下”基层文化阵地具有形态鲜活、形式具体等特点,是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载体。乡镇、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类型较多、分头管理,要加强经费保障、落实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引导等功能,提高常态使用率和群众参与热情,解决好“有场地缺客源”问题。“线上”网络舆论阵地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具有传播速度快、发言门槛低、受众面广等一系列特点,在加强网军建设的同时,要提高互联网阵地管理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对敏感点进行梳理评估、制定预案,变问题应对为提前引导。
讲好理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持久深入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用这一思想去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要突出问题导向,积极转变当前基层普遍存在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说教和灌输体制,促进意识形态工作从我说你听到善于倾听、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转变。要注重宣传宣讲话语体系创新,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注意把严肃、规范的意识形态用语转化为不同群众对象听得懂的方言土语,全面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注重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运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方式开展宣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形成宣传、党校、社科、政研在理论普及讲析中的合力,“长课”“短课”结合,把理论讲透,把模糊认识、是非问题讲清。
练好本领。基层党员干部,直接服务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如何掌握与广大农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技巧,如何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等方面要求很高。要紧紧围绕提升人民群众的社会存在感、物质获得感、人身安全感、事业成就感、人格尊重感、生活幸福感、民族荣誉感、国家使命感等目标,寓意识形态工作于为民服务实事中,在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过程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掌握群众的精神生活习惯,了解不同年龄层、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人群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数量、消费时间等要素的不同生活习惯。要善于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和艺术作品,把党的政策和理论融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丰富的场景中去,以真情实感敲开群众心扉。
千岛湖新闻网 编辑:徐丽 王志仙